范仲淹家族为什么千年不衰?范仲淹现在的后人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谥号“文正”。在宋代,“文正”这个谥号是授予文官的最高等级,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这个谥号的人。

范仲淹家族为什么千年不衰?范仲淹现在的后人

《岳阳楼记》是如今中学课本的必背文章,是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应好友守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中,范仲淹将自己满腔忧国忧民的情怀注入其中。从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言被千古铭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被广为相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被世代膜拜。

范仲淹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与他的年少时的家境息息相关,在他两岁时,他父亲范墉去世,两年后,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一个朱姓人家,范仲淹被改名为朱说。然后,他的继父对他并不好,后来他索性离家求学,在求学过程中,“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宋真宗八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27岁的的他做了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他在做了集庆军节度推官后,也把姓名改回为范仲淹。那么范仲淹一生到底做过什么,让他的家族800年经久不衰呢?

范仲淹作为一个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得到皇帝的信任后,主持了“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10项等改革措施。虽然最终失败,自己也被赶出朝廷贬为地方官,但“庆历新政”却也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家族为什么千年不衰?范仲淹现在的后人

如果把宋王朝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范仲淹是“啄木鸟”。他像啄木鸟一样在为宋朝这颗大树挑刺看病,对于任何人都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他的好友欧阳修说他“敢与天子争是非”。他为官清廉,他儿子范纯仁结婚时,准备用锦罗绸缎布置婚房。范仲淹知道后坚决反对,后来儿子听从了他的教诲,一生都如他那样清廉节约。清廉节约是家族不败的基因,范仲淹用一生的清俭给家族做了一个好榜样,并将这个美德代代相传。

除了政治上的清正廉洁和生活上的自强节俭,范仲淹对于家中子女的学习教育也从来都不放松。在与家人的书信中范仲淹曾和兄长范仲温探讨子侄们的读书学习问题,他告诉兄长“要督促他们发奋学习,绝不能让他们混天度日。要让他们知道,只有学有所成,才能有所成就。”在《训子弟语》中他这样写道“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正是在他的谆谆教诲下,范氏子孙在学业上奋发上进,出现了很多名臣良相。

范仲淹家族为什么千年不衰?范仲淹现在的后人

范仲淹,不仅大力支持族中后代努力学习,更是努力行善,将自己的住宅让出来兴办学堂,让更多百姓儿女都能入学读书。此外,他还创建了义庄,也就是最早的家族救济组织。他在年老之后,用自己的所有家财在苏州购买田地,创立义庄,制定规矩,护佑范氏宗族子弟。他的儿子范纯仁在他的教育下,也把所得的奉赐,都送到了义庄。

正是由于范仲淹用自己的无私,正义播种下忧国忧民的种子,他的家族子孙不断的施肥灌溉,让这颗种子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他们的举动就一直在后代中延续着,就这样范仲淹创建的义庄延续了八百多年,范氏子孙从此再也没有人遭受饥寒交迫之苦。

范仲淹家族为什么千年不衰?范仲淹现在的后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iyuyan.com/8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