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是指哪六畜?六畜之首是谁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小朋友们穿上新衣,唱着这首儿歌,和大人们一起欢欢喜喜,迎来了癸卯年春节。农历癸卯年,是兔年。从今天(正月初一)起,我们就聊聊兔的话题。

春节期间,漫步农村,可以看到有些牲畜圈舍门上张贴的一幅对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兔是一种常见的令人喜爱的小型家畜。但是,在“六畜”行列之中,却寻觅不到它的踪影。

六畜是指哪六畜?六畜之首是谁

牲畜圈舍门上张贴的对联。

“六畜”的“畜”,是指禽兽,多指家养的禽兽。六畜即家养的六种主要禽兽——马、牛、羊、猪、狗、鸡。

比躯体个头,兔较六畜中的马、牛、羊、猪为小;论使役用途,兔无法跟马、牛、羊攀比;按照驯养历史长短排序,兔子也甘拜下风。

位列“六畜”之首的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役畜之一。我国出土最早的马骨遗存是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有6500年。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文献,记载了若干马拉战车作战的情况。

牛也是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距今7000余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分别发现黄牛、水牛的遗存。牛拉犁驾车,是农耕、运输的主要动力,还是优良肉乳皮革的来源之一。

羊的起源大致与黄牛的起源同步,距今约有7000年。在牧区,牧民把养羊作为主要衣食之源;在农区,是主要肉畜,养羊备受农民重视。

从发掘的地下遗存来看,猪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家畜。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考古人员出土了大量猪骨遗存,经过测定,距今9000余年。在河南新郑裴家岗、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也出土了一些家猪骨骼,研究结果表明,距今大约8000年。猪为人们提供了大量肉食。

鸡,是最早饲养的家禽。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驯养野生的红色原鸡。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鸡骨,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家鸡遗存,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最初养鸡是为了报晓,后来则主要是获得丰富的鸡蛋、鸡肉。

再来看看兔子。兔之名始见于先秦典籍。《诗·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显然,这里描写的是往来任逍遥的“野兔”。晋代崔豹撰写的《古今注》中有记载:“成帝建平元年,山阳得白兔,目赤。”这表明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养兔,彼时距今约有2000余年。据专家考证,当时兔子饲养量很少,一般作为宫廷和富家的玩物,民间饲养的数量很少。成书于清初的《闽杂记》载:“闽人好食兔,以为珍馔,延建邵等处多畜之,如鸡豚然。”这是民间养兔、食兔的最早记载。

六畜是指哪六畜?六畜之首是谁

兔子。

兔,六畜行列中不见踪影,生肖榜单上却有名声。

在十二生肖中,兔名列第四。为何?这里有个传说。

兔子和黄牛原本是邻居,它俩相处和睦,相互称兄道弟。黄牛以勤劳苦干度日,兔子靠机灵能干为生,日子都过得不错。

有一天,善于长跑的兔子在黄牛面前炫耀:“我是动物世界中的长跑冠军,谁也跑不过我!”黄牛向兔子虚心求教长跑的诀窍,兔子却骄傲地摇摇头说:“长跑冠军得靠先天的素质,学是学不会的。再说,长跑需要身体轻便,你这粗壮的身子,恐怕是永远跑不快的。”

黄牛被兔子说得心凉了半截,可是并不服气。从此,它开始练习长跑。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牛劲,风里来雨里去练习不辍,它终于练成了一双“铁脚”。尾巴一翘,四蹄如风,几天几夜也不知疲乏。

这天,到了玉皇大帝排生肖的日子。依照事先制定的规则,较早到达的前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并且按照到达早晚排序。

头天晚上,黄牛与兔子约定,当天鸡叫头遍就起来,直奔天宫去争生肖。鸡叫头遍,黄牛起床时,发现兔子没了踪影,它早就自己跑了。

此时,兔子正奔跑在路上。跑了好一阵子,它回头一看,不见任何动物的身影,心想:“我本来跑得就最快,今天又起得最早,果不其然跑在最前面。现在就是睡上一觉再起来,这生肖的头名也非我莫属。”于是,它便趴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来。

当兔子还在酣睡的时候,出发较晚的黄牛凭借平时练就的铁脚和坚韧的耐力,一鼓作气跑到了天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了兔子,它睁眼一看,原来是老虎一阵风似地跑了过去。这下兔子急了,赶紧追赶,可惜还是慢了一步,最终抵达目的地时落在了老虎之后。由于牛的双角间还蹲了一只投机取巧的小老鼠,结果兔子只排到了第四位,前三名依次是鼠、牛、虎。

兔子虽然当上了生肖,但输给了自己讽刺过的老牛,觉得脸上无光,回来以后,便把家搬入土洞中。

六畜是指哪六畜?六畜之首是谁

兔子。

这是民间传说。实际上,十二生肖是根据动物与地支的关系来排序的。我们的祖先根椐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对应一个时辰。例如,老鼠与子时搭配,排行第一,夜间出没;兔对应的地支是卯,卯时就是五点至七点,此时天已经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别看兔个头不大,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瑞兔、神兽。在民间,除了生肖排座次的故事,还流传着其他的兔故事。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iyuyan.com/8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