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发生在哪里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流传两千多年的歇后语。

当年,初中老师说这是讲了大禹的奉献精神,为了天下百姓利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司马迁在《史记》中道出了真正的缘由。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而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大禹在外治理水患十三年,为何治不回家这就是最好的解释。其中“敢”字意思是“有勇气,有胆量”,“敢”字前面加了“不”字,说明大禹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回家!

为什么呢?

从这句话另外两个重点字——“伤”、“诛”,寻找司马迁隐藏在《史记》中的信息。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发生在哪里

鲧治理水患九年无功

《夏本纪》中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帝尧在位之时洪水肆虐,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丘陵,给老百姓造成了困扰。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帝尧寻找能够治理水患的人才,群臣推荐了鲧。这位治理水患的人才——鲧便是大禹的父亲。

这位治水专家可不是一般人。“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鲧是帝颛顼高阳的儿子,也是黄帝的曾孙。正宗的黄帝后代,血统非常尊贵吧。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及众大臣极力推荐鲧,但是尧却说出充分的理由给否定了。“鲧为人不行,曾经干出违背天命,毁坏家族的事情”,这是帝尧有知人之明,还是有其他想法呢?

从《五帝本纪》尧未能任用“八恺”、“八元”,又不能打压浑沌、穷奇、檮杌等“不才子”,这些记叙足以说明尧要么是无知人之明,要么是放任或包庇这些部落首领。而从鲧的出身来看,大概在尧本意上也属于排斥。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发生在哪里

但是,帝尧被群臣逼迫下无奈启用了鲧,“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在关于《禅让制或许只是说法》一文中,帝尧拒绝出身尊贵的部落首领任职做事,无非担心他们动摇自己的地位,所以民间崛起的虞舜才有了进入权力核心的机会。

尧用鲧治理水患,“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鲧治理洪水辛辛苦苦干了九年,水患没有解除,也就没有成效。

鲧虽然治理水患虽未见成效,但仍然坚持了九年。现今对鲧禹父子治水普遍理解为,“鲧堵而禹疏”,方式不同所以结果迥异。

退一步想,在远古时代,既没有炸药、水泥,也没有推土机,更没有挖掘机,即使现在普遍的铁制工具也未必多见,偌大的水利工程,靠手挖肩挑纯人工,怎么可能有效果呢?

舜借治水无功诛杀鲧

然而,“无功”也是过。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虞舜从民间被尧提拔上来,代理天子行使治理权力,到处巡查考核。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舜发现鲧治理水患不仅没有没有成效,而且还引起了民怨,所以惩处鲧,流放到羽山。岂料,鲧在流放中死掉了。

司马迁此处用了“殛”字,虽解释为流放,但实际上是“诛杀”。毕竟为尊者讳是写史的准则,这大概就是大禹内心受“伤”的原因所在。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司马迁在《五帝本纪》明确鲧是死于舜而非尧。舜代理行使天子职权巡查各地,虽然名义上是向帝尧汇报而惩罚鲧,但无疑真正害死鲧的推手是舜,而且最终受益者也是舜。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发生在哪里

与鲧一起被流放的还有共工、讙兜、三苗,“四罪而天下咸服”。所以,即使大禹对父亲之死心存怨恨也不能发作,这也是“不敢”回家的原因之一。

这四位不仅出身尊贵且对帝位有潜在威胁,其中共工“淫辟”、三苗“为乱”这些罪名比较确切,但是讙兜仅仅因为“进言共工”、鲧治水“无功”,同样被处于流放之罪。

虞舜流放处罚不仅获得了大众的支持,为取代帝尧争取了民意;同时也进一步扫清了登顶帝位的障碍。当然,虞舜对部落首领的拉拢和打压远不止于此,提拔“八恺”、“八元”,流放浑沌、穷奇、檮杌、饕餮“四凶族”,将帝位潜在争夺者逐一清除。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天下人都认为舜诛杀符合道理。在《夏本纪》司马迁再次明确诛杀鲧的是舜。治水即使没有功劳也不至于诛杀,况且帝尧早预料鲧不行,如此还让鲧干了九年。

鲧作为颛顼之子,是根正苗红的黄帝子孙。黄帝权力的“禅让”,向来是在家族内部展开的。所以,虞舜诛杀鲧,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用心。这应该也是禹心“伤”的原因。

子承父业禹再次受命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虞舜在诛杀鲧之后,为斩草除根又启用了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来治水。这是虞舜接掌帝尧权力之后的任命。

按说承父业,大禹应该高高兴兴才是。但是,父亲鲧被诛杀给禹心灵的留下“创伤”,产生了巨大的阴影。治水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功就是过。

所以,当得知任命后,大禹是怎么做的呢?

“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大禹给帝舜跪下并磕头(估计大禹心理这么想:这事龟儿子才干,干不好要命,好好干累死,谁愿意干谁干。),并且将这活推让给契、后稷、皋陶。

这个推诿扯皮的过程,司马迁虽未记叙,但是,从帝舜态度上来看这项任命挺费周折,“女其往视而事矣。”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发生在哪里

你赶紧上任去吧,干好你的事。帝舜不容商量直接命令!大禹是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

大禹不愿意去治理水患,一方面受其父无辜受死影响,另一方面治理水患工作难度太大了,第三大禹已经身居高位——司空。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这句话明确:首先,帝尧去世之后,帝舜已经完全掌权;其次,帝舜原打算以高官激励来提拔底层继续治水。

“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皆”是指四岳为首的众臣,“伯禹”即大禹,“司空”是官职,主管水利。

那么,此时大禹已是司空,还是将提拔为司空呢?无论是与不是,大禹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相当排斥,所以干脆跪下拒绝出任。

虞舜能够继承帝尧权力,得益于四岳强力推荐。司马迁用了这么几个字记叙,“四岳咸荐虞舜”。可见,四岳与虞舜关系非同一般。

同样,四岳也是鲧治水的举荐人。帝尧认为鲧不能使用,但四岳却极力推荐。如今,四岳再次向帝舜推荐了禹。

大禹治水功劳最大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对四岳接连推荐鲧禹父子记叙有细微区别:

在《五帝本纪》中,四岳极力推荐记叙分别是:“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哎呀,试用一下,不行就罢免了呗;“岳强请试之”,四岳极力请求(帝尧)试用一下(鲧)。

但是,在《夏本纪》却记叙为:“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比较同等职位的人没有比鲧贤能的,希望帝尧能够试用一下。

司马迁记叙前后不一,值得仔细品读思考:

鲧到底是否如帝尧所说那么不堪?从《夏本纪》来看,鲧或许是帝尧之后权力继承最佳人选,这也势必成了虞舜的最大障碍。

四岳为何强力推荐鲧?四岳与鲧或许存在矛盾,借机会铲除;四岳与虞舜“勾结”,借机会清除虞舜接掌权力的障碍。

四岳为何自己不去争夺权力?四岳很有自知之明,在帝尧征求意见时,已经明确他们“鄙德忝帝位”,能力不堪不能辱没帝位。

正是因为四岳“鄙德”,所以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再次向帝舜推荐大禹去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发生在哪里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史记·夏本纪》

大禹无奈只能继续父亲未完成的工程。他深知治水不成的后果,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敢”的原因大概如下:其一,“无功”受诛,不能给人留下把柄;其二,不给家人带来影响,毕竟儿子太小;其三,治水工作确实太忙了,顾不上回家。

大禹经过十三年辛苦付出,终于取得了成功。在帝舜二十二名高级官员中,大禹政绩和民望最高,“唯禹之功为大”。这为大禹接掌部落联盟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iyuyan.com/7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