縪 桃子老师 • 2025年7月8日 pm8:18 • 汉字 • 阅读 0 部首 糹部 总笔画 16画 部外笔画 10画 结构 左右结构 拼音 bi 声调 bì 五笔 XJAF 86 、 XJAG 98 仓颉 VFWTJ 郑码 ZKEB 四角 26954 统一码 7E2A 笔画 [5544442511122112] 撇折、撇折、点、点、点、点、竖、横折、横、横、横、竖、竖、横、横、竖 异体字 畢 韠 縪字拼音是bì 部首是糹, 总笔画是16画, 縪字是左右结构。 縪字概述 〔縪〕字拼音是bì 部首是糹, 总笔画是16画。 〔縪〕字是左右结构 〔縪〕字仓颉码是VFWTJ 五笔是XJAF 86 、 XJAG 98 四角号码是26954 郑码是ZKEB 〔縪〕字的UNICODE是7E2A。 十进制为32298,UTF-32:00007e2a,UTF-8:E7 B8 AA。 〔縪〕字的异体字是 畢 韠 縪的意思 縪 bìㄅㄧˋ基本解释 ①缝著:“冠六升,外~。” ②止。 ③约束。 ④古同“韠”,蔽膝。 縪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34頁,第21字 同文書局本: 第935頁,第20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8頁,第7字 音《廣韻》:畢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𡘋音必。《說文》:止也。《玉篇》:冠縫也。《儀禮・既夕》:冠六升,外縪,纓條屬厭。〔註〕縪,謂縫著武也。 例又,《博雅》:韍謂之縪。 音又,《集韻》:薄必切,音邲──義同。 音又,《集韻》:必結切,音彆──必,或作縪,以組約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天子圭中必。〔註〕必,讀如鹿車縪之縪,謂以組約其中央而執之,以備失隊也。 注解 〔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縪〕字拼音是b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畢。 〔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ì] ⑴ 缝著:“冠六升,外~。”⑵ 止。⑶ 约束。⑷ 古同“韠”,蔽膝。 縪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天天国学网整理。縪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縪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卑吉切頁碼第433頁,第28字續丁孫 縪 止也。从糸畢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卷别卷二十五反切𤰞吉切頁碼第1029頁,第6行,第2字述 止也。從糸畢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卑吉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588頁,第4字許惟賢第1126頁,第13字 止也。 段注《考工記・玉人》曰:天子圭中必。注曰:必讀如鹿車縪之縪。謂以組約其中央,爲執之以備失隊。按鹿車卽繀車。東齊海岱之閒謂之道軌。《廣雅》曰:道軌謂之鹿車。鹿車下鉄,陳宋淮楚之閒謂之畢。所謂鹿車縪也。與用組約圭中央皆所以止者。又詳《革部》䩛下。 从糸。畢聲。 段注卑吉切。十二部。 縪字的相关索引 # 书籍 索引 1 汲古閣本 第856頁,第12字 2 陳昌治本 第1099頁,第3字 3 黃侃手批 第820頁 4 說文校箋 第571頁,第16字 5 說文考正 第514頁,第3字 6 說文今釋 第1895頁,第3字 7 說文約注 第3184頁,第2字 8 說文探原 第6369頁,第2字 9 說文集注 第2735頁,第2字 10 說文標整 第341頁,第18字 11 標注說文 第549頁,第2字 12 說文注箋 第4516頁,第2字 13 說文詁林 第12620頁【補遺】第17901頁 14 通訓定聲 第2560頁,第2字 15 說文義證 第1124頁【崇文】第4493頁 16 說文句讀 第1867頁 17 古字詁林 第九冊,第1171頁,第2字 18 古字釋要 第1201頁,第5字 縪的字源字形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